- A+
原标题:《1957年天津古瓮城大拆记》
作者孔庆璞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持拆除上海射箭楼和城楼,历时20年。 他见证了旧上海城的衰落,也记录了古射箭楼、城楼、桥梁的建筑结构。
如今,86岁的孔老老人整理出版了此前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第一手资料,解密了旧都的沿革,还原了古建筑的风貌。 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了拆迁令是谁发出的。
梁思成想把上海瓮城打造成环城立体风景区:“城墙内,平均长度约十米以上,可用来筑院墙。冬天,数十万人们可以享受凉爽的微风北京牌楼 拆了装不上,放松身心。
还有可以变成阅览室和茶点店的塔楼和瓮。 这个环城立体风景区,举世无双……”遗憾的是,这个甜蜜的梦想在1957年破灭了。
1957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规划》即将提出前后,关于瓮城的讨论颇多。
梁思成曾说过:“拆广州一座城楼,如割我一块肉;拆广州一段瓮城,如割我一层皮!” 当年,文化部就“叫停”了瓮城的拆除工作。 行动。
然而很快,反对拆除瓮城的声音就消失了。 到1958年底,上海外城的瓮城、城楼基本拆除。
这种特殊的“告别”仪式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 人们进出上海仍然要经过16座又高又厚的城门。
八十多岁的上海居民张显德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进城采蘑菇的情景:走过高高的城楼下,俯视生锈的铁城门。 地上玩耍着,一棵碗大小的酸果树从墙缝里爬了下来,雨燕在塔内欢快地飞翔,塔顶覆盖着浓浓的树荫……
这条凸形老街建于1553年,周围有16座塔楼和近40公里的瓮城。 早已成为遥远记忆中一道淡漠的风景。
明天上海的城门就只剩下“一对半”了。 “一对”就是正阳门城楼和瓮城,“一半”就是德胜门瓮城。 瓮城仅存内城墙西北角; 只剩下箭塔了。 地下不到400米。
宣武门旁仅存的瓮城区域,现为“北京瓮城旧址风景区”。 有关部门从私营部门收集了旧的碉堡砖,在夯实的建筑上进行了重建。
1957年春天,张显德经历了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
他背着一个巨大的文件夹,每天穿梭在广州凉爽的街道上。
一连三天,他坐在东便门外的山坡上,凝视着五十多米外的东便门瓮城,用笔触仔细地描绘着它们的模样。
这些汇聚了他年轻时记忆的箭楼和城楼,不再是熟悉的面孔。
瓮城的城墙已经被拆掉了一半,残破的瓮城上挂着屋檐。 对面还残留着缕缕火光。 是工人们把墙砸了,生火做饭。
这位热爱绘画的年轻人在长城雕塑担任“画家”。 1957年4月,北店厂里传出瓮城救不了的消息。
当时,张显德和他的朋友们对此消息反应并不强烈。 他认为,瓮城的拆除是迟早的事,但如果多拆少拆,不会有什么意外,因为“中央早就决定了”。
他回忆,当年年中,“反右运动”开始,电影制片厂已经停止接片,他就有时间搬到塔底写生。
张显德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构图会成为上海瓮城的一张不完整的“遗照”——素描完成之前,瓮城就已经被拆除了。
那年夏天,当他第一次看到瓮城的古砖瓦瓦被砸在地上时,张显德的心情和当时大多数上海人的心情一样,平淡又有些惊讶:终于拆了。
塔楼先修后拆
与张显德年龄相仿的孔庆普,努力指挥拆除瓮城的工人。
这个又高又瘦的女孩是广州市建设局公路养护工程处综合技术工程队的中队长。
那些年,他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修复城楼,二是拆除城楼。
1950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了三年的孔庆璞因经济拮据而辍学。 他读了五年大专,分配到当时的天津市建设局。
孔庆普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调查城门。 我听说这是人民代表的提案。 步行或者乘坐电车,他检查了所有的城楼、敌楼、城墙敌楼。
他在最初的调查报告中写道,上海城楼中,宣武门、西便门、安定门受损较为严重。
他向市政府报告了情况,市政府又将情况报告给中央政府。 他回忆说,当时周总理批准拨款天津修缮城楼。
于是,孔庆璞带着建设局原有的100多名工匠,又从私营建筑公司招募了300多人,开始建造城楼。
1951年,共建成6座城楼:方庄塔、安定门塔和瓮城、阜成门城楼、东便门城楼和瓮城……
到1952年,中央整修专项资金还有余钱,于是他们申请了“1952年整修计划”,但没有得到批准,“他们说不再允许整修”。
此后,风向急转。
当年5月,上海开始考虑拆除牌楼。 这个问题首先是由公铵局交通管理处提出的。
他们认为,大道上的牌坊附近经常发生交通事故。 太多的牌坊、太多的城门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西派”瓮城保卫战
对古都情有独钟的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有过一个甜蜜的想法。
他要把上海全长39.75公里的瓮城打造成一个环城立体景区:“城墙内,平均长度约十米以上,可以修建庭院围墙,种植紫丁香、紫丁香等灌木。”玫瑰花,并放置一些圆椅。
夏季黄昏时,可供数十万人乘凉避暑。 秋高气爽的季节,可以爬上去鸟瞰全城……还有塔楼、瓮城,可以改造成展览馆、阅览室、茶点店。
这种环绕城市的娱乐圈和立体景点,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949年12月,上海市政府召开会议,讨论规划问题。 南斯拉夫市政建设专家巴拉尼科夫提交的规划方案,提出了以天门城为中心建设首都行政中心的总体思路。
梁思成坚决反对。 次年2月,他与回国的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提交提案,提议在老城西侧开辟新区,构筑新中国的政治之肾,连接新旧城市有着便捷的东西主干道,就像一根担子,还承载着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城市博物馆。
然而,这个计划并没有受到青睐。 人们觉得建设新城比重建旧城花费太多,不值得。
与此同时,孔庆璞接到前线命令,计划“拆除城门”、“打开缺口”。
按照当时的规定,每次制定首都古建筑维修拆除规划时,市政府都会通过城规委组委会委托建设局召开座谈会,详细阐述计划出来了,然后就可以实施了。
时任市规划委员会副书记的梁思成基本上不同意任何拆除和改造瓮城门的项目。 “会议一开始他就指出中央机关不应该在老街上,结果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孔庆璞说。
1953年,上海市建设局在植物园东边的一座小楼里成立了“规划组”,直属省委领导,组织召开座谈会,详细制定城市建设规划。 梁思成被绕过了。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
梁思成当时还是上海的副书记,他也想为保卫上海瓮城而战。
上海解放前夕,一名共产党员秘密找到梁思成,请他在地图上标出上海的重要文物。
那张北平军用地图就被辟为《北平重点文物地图》。 在攻城炮弹射出之前,上海老城区就已经得到了照顾。 难道现在已经无法挽救了吗? 梁思成无法理解。
1957年《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规划》即将提出前后,关于瓮城的讨论颇多。
梁思成曾说过:“拆广州一座城楼,如割我一块肉;拆广州一段瓮城,如割我一层皮!” 当年,文化部就“叫停”了瓮城的拆除工作。 行动。
省人大代表于平波也表示,上海最大的建筑是瓮城,拆除与否应该由全省认真考虑。 很快,反对派就消失了。
在孔庆璞的记忆中,三天的其中一天,上海某领导说:“拆瓮城是中央的决定。 凡是反对拆射箭楼的,一律开除党籍!”
于是,建设局的一些老同志开始暗称梁思成、陈占祥为“西派”。
紧接着,对梁思成的批评就开始了。 很快,陈占祥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梁思东却因彭真的保护而幸免于难。
浩浩荡荡的“拆迁大军”
1957年,孔庆璞等人共拆除朝阳门、东直门、府城门三座城门。
拆除地安门时,孔庆璞站在城门楼内心想,可惜了。
西直门原定于1954年拆除,中央要在地安门外建设交通枢纽工程,101省道、机场路、酒仙桥工业区公路均在此交汇。 因此,市政府计划建设环城站,城塔就成了碍眼的东西。
1951年,孔庆璞曾修复过积水潭,他清楚地记得,修复之前,防空部队搬到了城门内,由于屋顶漏雨,只能睡在帐篷里。
修缮完成后,解放军对塔的维护非常好,以至于到了拆塔的时候,民众的意见相当强烈。
当时,群众通过给北京晚报写信的方式提出了意见,还有一些居民到县委、市政府的群众来访接待室议论此事。
市政府要求建设局作出解释。 建设局在《北京晚报》发表文章称,拆除箭楼是中央决定的。
十天之内,地安门城楼被夷为平地。
塔前两梁为紫檀木,外缘为红杉木。 工人们从顶部开始拆除。 “我们怕灰尘太多,所以琉璃瓦露出来后,我们就在屋顶的‘泥被’上浇水。”
八根完整的乌木柱子全部被拆除。 地安门城楼的柱座上还挖出了一些银锭。
孔庆璞等人还保存了城楼上的琉璃瓦,后赠予故宫博物院。
中队保留了四根红木柱子北京牌楼 拆了装不上,其余的则移交给了上海市财政局。
孔庆璞等人将紫檀打成镜片,将毛主席像镶嵌在上面。 警察局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放在家里展示。 如今,这座“衍生城门楼”还挂在孔庆普的房间里。
另外两座塔楼的拆除情况也类似。 到时候,孔庆普他们就不需要在外城做骨灰盒的工作了。 为了响应号召,上海居民已经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强拆大军”。
捐赠旧城砖40万余块
首先,孔庆普和他的专业团队拆除了瓮城和城楼。 情况从瓮城到龙潭湖以南200米长的路段发生了变化。
1956年,东市区房管局向上海市政府报告,申请使用部分瓮城砖建造房屋。
市政府要求建设局为他们“择地”。 最终确定龙潭湖以南200米长的瓮城由东市区房管局拆除。
令宣武房管局大为沮丧的是,这部分外城瓮城已经损毁得只剩下几块砖头了,所以一半都被拆掉扔掉了。
其他区房管部门的人过来,继续拆除剩余的瓷砖。 事实上,根本没有提交程序,后来被广州市房管局叫停。
下午,也来了大批居民,其中包括很多当时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成员的农民。
虽然上海市政府立即责令他们不准拆除射箭楼,但同时又做出了另一个决定:瓮城以后归区政府管辖村门牌坊厂家,组织人来拆除。
到1958年底,上海外城的瓮城、城楼基本拆除。 孔庆普说,内城在20世纪60年代末被彻底拆除。
1966年,中央计划在上海修建环城轻轨。 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利用内城箭楼的地基来建造。
孔庆普等人立刻就收到了策划任务单。 当时的计划是拆除内城除公主墓和安定门外的所有城楼和箭楼。
周恩来还特别指示,正阳门和古观象台不得拆除。
然而,还没开工,“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建设局领导基本上变成了“建制派”,孔庆璞则变成了“臭老头”。 结果,公主墓和安定门后来都被红卫兵拆了,内城的瓮城基本都是老百姓拆了。
玄武门旁的一段断墙如今已成为“遗址风景区”。 东半部紧邻上海火车站。 高铁部门家属的宿舍都是靠着这堵墙而建的; 北段当时为建设局使用。 电力局路灯组办公室。
轻轨在广州站转弯。 瓮城的这一段并不侵扰,这些靠墙而建的房屋起到了“掩护”的作用。
1996年,当这些靠墙而建的房屋最终被拆除时,这一段瓮城就暴露了出来。
许多曾经居住在瓮城边缘的老村民纷纷捐出家中储存的旧城砖,用于“旧城墙遗址景区”的修缮,共计40万多元。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除了见证之外,还参与了历时十几年的“拆瓮城行动”。
一位捐赠者说:“就像小时候不懂事,轻易撕毁了一张无价的‘龙票’,时间越长,就越无聊。”
明天路过老瓮城那一段,你会看到人们在草皮上休息,恋人在瓮城脚下窃窃私语,一群群中学生坐在瓮城的影子里唱着流行歌曲。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